发布时间:2014-12-30 浏览次数:447

    “如果说企业是一架飞机,那么财务报表就是这架飞机的仪表盘,如果仪表系统失灵,水平再高的飞行员也无法确保飞机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相信很多MOOC学员对这个宣传片的比喻都记忆犹新。没错,这就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肖星副教授MOOC课程《财务分析与决策》的解说词,简笔画的形象展示配以生动的解说,让人第一眼就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魅力。

 

    事实上,这门课不只是宣传片做得棒,内容也超一流。在知乎网上,有学生这样评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肖星副教授讲授的《财务分析与决策》是目前中文经管类课程中最优秀的,没有之一。在学堂在线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她和她的课程都得到了很多学员的“赞”。采访肖星教授之前,我翻阅了不少有关这门课程的笔记和评论,发现居然差评为0,而且学员对课程的交流讨论非常热烈,针对某个知识点,有的讨论就有数十条之多,许多问题还没等她和助教回答,就已经有学员帮助解答了。

 

    在访谈过程中,肖星教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知性的学者,智慧,淡定,她没有因为开设MOOC课程剧增的工作量而烦恼,却常常会为学员的一个肯定而感到知足和幸福。对于她来说,MOOC教学的确带给她很多挑战,而她把这些挑战看作是一种磨砺和成长。在谈到学员的评价时,她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她觉得这种认同是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最大回报,也是对她工作的最大激励,做MOOC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财务分析与决策》算不上大众课,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累计学员人数早已突破十万。现在,这门课程正在学堂在线和edX上开课,其中,学堂在线上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多。如果你想要了解财务分析的价值并和数以万计的人成为学友,就赶紧抓住机会去上课吧。(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罗勇)


对话名师:


参与MOOC的最大挑战是转变观念

 

记者:开设MOOC肯定会增加工作量,您为什么还愿意站出来开课呢?

 

肖星:说实话,最开始做MOOC是学校分配的任务,那个时候我对MOOC一无所知,甚至还有点抵触,当时预计到会增加很多工作,但后来发现工作量比当初想象的多得多。虽然开始做源于学校的任务,但做下来后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第一,这是教育领域一个非常大的变革,无论最终成功还是失败,有机会参与其中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第二,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做老师很幸福,没有任何强制,让十几万不同背景的人都有收获,很有成就感。

 

记者:开设MOOC对您有哪些挑战?

 

肖星: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计算机,这方面的工作有专业人士帮我做。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有二:第一,在制作过程中必须转变讲课的模式。以前与学生都是面对面地沟通,现在相当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去做一个电视教学片,教师扮演了制片人的角色。第二,最大的挑战是观念的转变,做传统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你是学生的“上级”,学生要服从你,但做MOOC必须转变这种心态,你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服务员”。

 

记者:您认为哪些课程不太适合采用MOOC教学?

 

肖星:我觉得商学院里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MOOC化。过去的一二十年,大家越来越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在MOOC环境下,一方面要把知识碎片化,另一方面,MOOC没有现场沟通的渠道,案例教学比较难进行。我在课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把课堂上的案例讨论碎片化,拆成很多次连续的作业,最后上课再讨论总结。但由于缺少互动,案例教学不太可能完全被MOOC所替代,毕竟有很多知识不是“老师教、学生听”这种模式,它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跟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在MOOC环境下,目前来看,这方面还比较难实现。

好的MOOC兼具广度和深度

 

记者:您觉得一门学生喜欢的MOOC课程要具备哪些要素?

 

肖星:我认为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MOOC课程要有广泛的适用性。广泛适用性的前提是门槛比较低,因为MOOC学生构成非常复杂。以我的学生为例,年龄跨度很大,年龄最小的是中学生,最大的是退休的老先生;专业背景差距也很大,有学音乐的,也有投资机构的从业人员,还有很多学会计专业的。考虑到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经营企业是怎么回事,譬如中学生,所以我在课程中首先用特别简单的方法把会计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教给他们,让他们对企业的认识有一个完整的框架。然后在课程中专门设计了动画,通过简笔画画出来的小故事帮助没有商业背景的同学了解商业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在门槛低的同时,还必须得有深度。没有深度那些专业人士听了觉得是“白开水”,就不会学下去。既要让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能听懂,又要让那些有专业背景的人有收获,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制作MOOC的过程促使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我本人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记者: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肖星:只把课做好并不意味着MOOC的成功。一门成功的MOOC必须有非常好的运营。在MOOC环境下,学生有问题随时都可以提,然后会有人答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其实比线下更加快捷和方便。当然,达到这个效果的前提是老师和助教团队在运营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你可以想象,当学生群体达到几万人时,哪怕只有1%的学生提问,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我看到有学生评价说之所以喜欢这门课,首先是老师用心,其次是助教有爱心。做MOOC确实需要一个有责任心又有爱心的团队,它不是老师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

 

记者:作为国内第一批MOOC实践者,对于那些即将开课的老师,您有什么建议?

 

肖星:做MOOC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做“上级”变成做“服务者”,只有心态转变了才能做好工作。当然,心态转变之后,还得了解MOOC的特点和课程自身的特点,然后针对课程的特点充分挖掘MOOC的优势,去寻找一个最优的呈现方式,这可能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MOOC是把教师从教学中解放出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大的误解,事实上,做MOOC需要教师数倍于线下教学的投入。

 

这门MOOC会让企业和员工都受益

 

记者:您这门课程有哪些难点需要注意呢?

 

肖星:都是很通俗易懂的东西,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最重要的是要连贯、系统地学。传统课堂45分钟里可能只有40分钟甚至更少的时间讲核心知识,学生偶尔走神也影响不大,但MOOC没有一句废话,换句话说学生跑了一下神,就会无法理解某个知识点。MOOC的难点不在于知识很难,而在于学习习惯的转变,要关注每一句话,还要对每句话进行思考,然后去消化它。当然,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调整学习速度,也可以反复听没有听懂的内容,因而可以实现非常个性化的学习。

 

记者:MOOC现在基本上都是免费的,作为财务分析的专家,您如何看待MOOC的投入和产出?

 

肖星:我并没有实际去运营一个MOOC平台,所以没有过多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平台基本上是不收费的,因为收费就没有听众了。为什么?我觉得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个证书还没有那么值钱,它毕竟不是一个学位证书。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MOOC课程并不成体系,网络上哪怕已经有上千门课,这些课相对于整个大学来说仍然只是各个知识点,没有成体系。所以现在MOOC要收费我觉得很难,未来如果发展得足够成熟了,不排除它成为一个收费项目的可能。从制作的角度来说,其实有高成本也有低成本,就像电影有大制作也有小制作,不同成本的制作效果确实有一些差异,但是从知识的掌握上来说,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别。

 

清华最开始的5门课确实花了不少钱,那是因为第一次做这件事,学校实际上重任在肩,一定程度上,这5门课本身是一个关于MOOC的广告,做广告肯定是要把它做得很好。但大家已经接受这个新事物之后,是不是还需要持续大制作?我觉得就不一定了。有大量的人知道MOOC、认同MOOC的理念后,更重要的是拼内容,而不是形式。那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的制作成本。

 

MOOC有助于文化和品牌的传播

 

记者:在MOOC教学过程中,有哪些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肖星: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学生。曾经有个学生把他学习的场景拍了下来,可以看到他做了很厚的笔记,而且是深夜,看到这些我特别地欣慰。做老师,当你看到学生特别用心地去学你的东西的时候,是最幸福的。今年6月,我的课程举办了一次线下活动,虽然没有任何宣传,还是有200多名学习者参加,且40%以上都是从外地赶来的。甚至有一个学生跟我们联系,说他非常想参加这次线下活动,但是由于自己身体有残疾,必须由马上进入高三的弟弟陪伴,又担心耽误弟弟的时间。非常让人感动。当然后来我们劝说这位同学不要来了,并给他寄了亲笔签名的纸质证书和我新出的书。

 

记者:现在非议MOOC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就是高辍学率,您如何看待辍学率这件事?

 

肖星:我知道有学生把上课的视频和字幕都下载下来,在百度云盘上分享,供大家下载后学习。表面上看,他们可能没在平台上学,但其实还是学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不排除有些人是因为好奇才注册了课程,但是在MOOC发展的初期,哪怕辍学率很高,也未必说明这个东西没有用。我看了我课程后台的数据统计,活跃用户数量还是相当多的,只不过最后拿证书的人没那么多。这恰恰也说明大家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在学习。活跃用户的数量高,就代表MOOC在这个阶段是成功的,因为至少学生已经接受了MOOC的理念,已经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所以辍学率高未必就是那么悲观的一件事。

 

记者:您课程活跃度大约是多少呢?

 

肖星:注册完并实际学习的人大约是5/6,应该有80%。拿到证的不多,迄今为止大概有5000人。5000人拿证书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量了,但是按注册人数十万人来说,这个比例确实不高。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家不是通过拿证书来证明我学了这个东西。

 

记者:您在edX平台上的学生大约有多少?

 

肖星:三万多,也挺让我惊讶的。覆盖面非常广,在201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这门课的学生,其中注册用户数量最多的是美国。让我很高兴的是,在论坛里有学生说他们原来不知道清华,上了我这门课之后才认识了清华,还有学生说准备报考清华,所以MOOC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对学校的一种宣传。

 

记者:也就是说MOOC是学校的一个品牌。

 

肖星:上学期我的课程还不提供英文配音,只有英文字幕。有学生就抱怨为什么没有英文配音。当我还在想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课程是免费的,给你一个英文的字幕让你能够学就很不错了,更多国外的学生则评论说中国现在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通过这门课可以了解中国,这是多好的机会,应该好好珍惜。从回帖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他们真的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都在挺中国,这让我挺感动的。当然,有这么好的学生,也激励我不断改进,所以这学期我就制作了英文配音,改善非中文母语学生的学习体验。

 

MOOC是最具革命性的教学变化

 

记者:您觉得MOOC和传统课堂有什么关系?

 

肖星:我觉得核心都一样,都是知识,都是内容,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

 

记者:对比公开课、精品课,MOOC有什么改变?

 

肖星:最大的区别是精品课只针对课程的内容,在内容上尽可能做得完善;公开课只是把一个课堂的录像放到网上。我觉得MOOC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还把教师放到一个全球的市场上去竞争,通过这种途径驱动教师以更强的动力去提高教学质量。另一个方面就是说,公开课其实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是MOOC是以学生为中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记者:您怎么看待MOOC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肖星:MOOC确实有可能成为一个颠覆者,传统教育为什么能够在任何地方都有市场,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这些人就被固定在某个地方没有机会跑到别的学校去上课,更不可能去上全球最好的课。但是在网络的环境下,这些界限被打破了。为什么有人说未来大学可能不存在了?我觉得不是说所有大学都不存在了,而是只能做第一,有些高校可能会受到MOOC的冲击。是不是更优秀的学校就是最后的那个颠覆者呢?我觉得也未必。在这种环境下,真正的核心是老师,老师是流动的,这种流动不一定是物理上的流动,而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流动。大学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流动性。

 

记者:MOOC在未来教育中会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呢?

 

肖星:我觉得MOOC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感受,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果。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有些课程可能被完全替代了,但有些课程不会完全被替代,甚至完全不能被替代。所以我觉得最后可能会是一个融合,一部分是通过线上,一部分在线下。

 

记者:未来几年,MOOC会不会又被另外一种形式的课给颠覆掉呢?

 

肖星:我目前没有看到,尽管教育经历了这么多教学形式的变化,但我觉得只有MOOC是最具革命性的。(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罗勇)

 

作者: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罗勇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4年第10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