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7 浏览次数:145

他还是一位年轻的青年教师,眼窝却凹陷得厉害,眼角的皱纹混杂着汗水如梯田道上的沟壑一般,凝聚着硕果累累的成就,当老师这些年,实验室成为他第二个家,凌晨五六点仍在做实验,这十四年,是什么偷走了杨济豪老师的睡眠,又是什么让他坚持到现在。十四年,他的心思全在学生,从未分心。

    

孜孜以求做好学生的“智能芯片”

芯片,小小的一枚,却是主板组的灵魂.智能汽车上的芯片,是必须经常更新升级的。同样的课堂教学不能一昧地尊崇分数至上的制度,对于杨济豪班上的同学来说,杨老师正是这枚驱动着整个智能化新型化教学的“芯片”。这枚“智能芯片”深入人心,渗透精华,解答着同学学习和生活的一系列困扰,共语如柳岸花明又一村。

杨济豪不断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他在数字电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学过的芯片,考试中可以回答得很好,进行设计时,就是不会用。和其他老师讨论后,他尝试引入国外的项目教学法: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应用项目,按项目分解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根据老师演示的基本任务完成布置的提高任务,一个个任务完成后,再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项目由易到难,最后的综合项目几乎可以涵盖整门课程的知识,项目做出来,课程也就弄懂了。

创新不但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更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单线授受教学方式,杨老师将自己的冷幽默与课堂内容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与诙谐幽默的语言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少见“低头族”的身影,杨老师的冷幽默与他新奇的教学方式始终如一弦一柱般紧密配合,这枚“芯片”不但自带智能化处理器随时随地解答同学们的问题,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枚“芯片”刺激着整个课堂的笑神经,诙谐幽默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和同学们斗嘴打趣,谈到班上男生打游戏的问题,杨老师经常用“撸一撸”这样的词语讽刺他们。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活泼氛围之中。采用板书与PPT相结合,所有课程的都会重视介绍全书和每章的结构与逻辑关系,为了让自己的课条理清晰,幽默生动,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杨老师会花费大把时间备课,甚至会在家给妻子试讲,“因为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而妻子她是师范生,为了能让我上好课,我就先在家里给她讲,我觉得给她能讲懂,我的学生就听得懂。交流上公开课的意见,并给我掐算时间”。

因此,杨老师一句话,一个示意,用醍醐灌顶来说一点也不为过。“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对于这个80后的青年教师来讲,传统的之乎者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往事,于是他大胆创新,自己编写教材,打乱原有教学程序,配合小组学习模式,同学们亲身投入实践,效果明显。杨老师始终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诲人不倦默默耕耘在实验室

夜尽深,万籁俱寂,凌晨五六点,对于这个把24小时当成48小时用的朴素青年教师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之事,杨济豪疲惫地打个哈欠倦倦地伸个懒腰望望那一排排即将参赛的智能汽车,这才满意地拉上实验室的灯,推开门结束这一天,满头蓬乱,衣衫不整地将自己重重得甩在实验室的沙发上,却又在两三个小时之后迅速开始新的一天。

在创新实验室,杨济豪指导学生很是繁忙:科技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科技制作、毕业设计等。一年有一半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学生几乎天天见,学生有什么困难他都及时帮忙解决。

电子设计竞赛分为省赛和全国赛,只能汽车竞赛还有分赛区,每年杨济豪花在这两项大赛的时间差不多有上千小时。在接近比赛那段时间,他常常加班熬夜甚至通宵达旦,学校还特批创新实验室昼夜不关灯。犹记得2015年电子赛,由于缺少一个重要原件,时间紧迫连夜赶到峨眉把东西买回来。汽车竞赛前一天,杨济豪发现学生在程序中的一个漏洞,它会导致小车无法完成比赛,于是他立即和学生一起研究各类数据、不断调试,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直到第二天比赛前两小时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杨济豪长期待在实验室熬夜指导学生做实验,为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忙得人憔悴,长时间的加班熬夜成为他们夫妻之间一个最大的问题。“一周七天你至少也得抽两天时间陪陪我!”不管多晚,妻子都会等候当日告知自己要回家来的丈夫,而杨济豪为工作为学生只能忍痛割舍下已经怀有几个月身孕的妻子,甚至在妻子第一胎临盆的那天都因为在福建带学生实习而没有陪在妻子身边。长期熬夜给杨济豪的身体带来的损伤不小,一次从实验室回家的路上,凌晨两点精神恍惚,身体疲惫不堪出了车祸,所幸并无大碍,妻子因此每天为他担惊受怕“实在太晚太累打电话说要在实验室过夜,我的心反而踏实一些,我生怕他大半夜开车出点什么事。”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济豪直接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西部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全省一等奖20项,二等奖19项。在今年四川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得五项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成绩斐然。

对于杨济豪来说,实验室是他的第二个家,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学生的每一项实验他都亲力亲为,饿了就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吃盒饭,困了就往桌上趴着小憩几分钟。在一切向职称,地位,人民币看的怪圈里,杨老师却保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默默耕耘在实验室,诲人不倦。

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却时刻书写着不平凡的从教人生。讲台方寸窄,黑板丈余长;一堂三刻累,半生四季忙正是他此刻的人生写照。最美的青年教师一生绝不是轰轰烈烈,而是返璞归真后的平淡,一览众山小后的平常。正如杨济豪,轻描淡写地述说他的经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始终这样践行着。

 

【作者简介】杨济豪,男,学士,副教授(低职高聘),中共党员,现为物电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任课《电路原理》、《数字电路》,科研方向:信息处理。发表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申请专利3项,合编教材一部。他直接指导的学生团队在教育部组织的科技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西部赛区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全省一等奖20个,二等奖19个,成绩斐然。